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投影片1

為什麼有些痛不會消失?! ─慢性疼痛與中樞神經敏感化(上)

文/ 陳亭君臨床心理師
台灣生理與神經回饋學會 理事

投影片2

  疼痛是生命中難以避免的一部分,每個人想必都曾體驗過因為受傷或生病而引起疼痛的經驗。一般情況下,當傷口癒合或病情好轉時,疼痛的感覺也會隨之消失,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然而,有些人的疼痛卻持續了很久,可能是某個部位或全身不同形式的疼痛,如:酸痛、刺痛、灼熱、刀割,有時甚至在沒有明顯原因的情況下也會感到疼痛,這樣的慢性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休閒活動、睡眠和情緒,儘管經過各種醫學檢查和治療,疼痛仍然頑強存在、難以根除。

  當患者疼痛的原因不明、模糊不清,常被貼上無病呻吟的標籤,被質疑是在裝病、尋求同情或是缺乏毅力和韌性。有些患者則是在就醫時無法獲得明確的診斷或治療方案,而感到沮喪無助,甚至懷疑自己的疼痛是否真實或被重視。在疼痛難耐、不被理解與支持的狀況下,患者往往會陷入孤立無援的處境,也對未來失去信心和希望。

投影片3

  隨著對疼痛有更多的了解,科學家們發現疼痛和身體的組織損傷不見得是一致相符的,即使生理機制完全正常運作,人們仍能夠經歷到和實際傷口程度不成比例的劇烈疼痛,甚至可能在沒受傷時感到疼痛。

  因此,2020年,國際疼痛研究協會重新將疼痛定義為「實際或潛在的可能性組織損傷或與其相似之不愉快感受與情感體驗」;2019年,我國衛生福利部也在更新的《整體疼痛症狀照護及指導方案指引》中明確指出「疼痛是高度主觀的,並兼具感覺、認知與情感成分」,強調疼痛不只侷限在身體/生理面向,需要同時考慮心理、社會、人際、經濟、靈性等面向,且會與過去背景經驗、當下情緒心理狀態以及所處的社會文化脈絡下相互交織影響。

  為什麼有些痛會持續不斷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先將疼痛區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 急性疼痛:指短暫而強烈的疼痛,通常是因為身體某個部位受傷或發炎引起的不適感,持續時間通常不超過三個月,或是與正常的治癒時間相符。急性疼痛是身體發出的一種警訊,有助於防止進一步的傷害,可以說是一種保護功能。舉例來說,當手不小心觸碰到熱水壺時,會立刻感受到一陣劇烈的痛,促使你立刻把手移開,並且處理傷口,以避免感染或出血;當傷口癒合後,疼痛通常也會緩解並消失。
  • 慢性疼痛:指持續超過三個月或超過正常治癒時間的疼痛,即使身體沒有明確的病因也會感到持續或反覆的疼痛,慢性疼痛通常不會隨著時間而減輕,治療後也很難完全緩解。除了可能有潛在的身體組織損傷之外,慢性疼痛還與神經系統的改變和心理社會因素有關,可能會持續數年,甚至終生。顯然慢性疼痛已經失去了保護的功能,反而成為一種病態的狀態,不只可能造成更多的生理問題,增加憂鬱、焦慮、失眠等風險,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干擾心理與社會功能。
投影片5

  慢性疼痛是一個相當普遍卻很嚴重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至少有10%以上的人口受到慢性疼痛的折磨,台灣則有約25%的人口有慢性疼痛的症狀,而社區老年人口因各種疾病引起疼痛的盛行率更高達35%-48%。對於正式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來說,如何使慢性疼痛被良好的診斷與治療,進而提供疼痛問題的預防與管理,已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議題。

  慢性疼痛與許多生理心理疾病有關,生理方面的疾病可能造成身體組織持續損傷和發炎,刺激神經末梢傳遞疼痛訊號,如關節炎、肌腱炎、癌症、腸胃問題、糖尿病、扭傷、頭痛等;心理方面的疾病則可能影響大腦對疼痛的認知和處理,降低對疼痛的忍受度和調節能力,如壓力、疲勞、憂鬱、焦慮、創傷等,長期處於疼痛中不只會引起情感上的困擾,而負面情緒也會加重疼痛感,兩者之間形成惡性循環。

  疼痛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慢性化的呢?一開始,疼痛訊號會從週邊神經傳遞到中樞神經,由大腦解讀和處理,當疼痛一直反覆發生,會持續觸發體內的發炎反應,使得神經產生適應性的變化,先在受傷的組織或神經末梢對外在刺激變得更加敏感,稱為「週邊神經敏感化」;接著,中樞神經(脊髓與大腦)也開始對疼痛訊號的反應增強,負責抑制疼痛的下行神經衰弱或凋亡,而在原本受傷的區域之外也產生疼痛的感覺,或甚至在沒有刺激的狀況下也產生自發性的疼痛,稱為「中樞神經敏感化」,最後變成慢性疼痛。

  中樞神經敏感化會造成兩種主要的疼痛異常症狀:

  • 痛覺過度敏感(Hyperalgesia):指本來會引起疼痛的刺激,如針刺、燙傷等,卻會讓人感到更強烈或更廣泛的疼痛。
  • 觸覺疼痛(Allodynia):指本來不會引起疼痛的刺激,如輕觸、溫度、壓力等(例如輕輕的風、搔癢或觸摸),卻會讓人感到疼痛。

  這意味著慢性疼痛患者可能對各種刺激變得極度敏感,舉凡從按壓、擁抱、碰撞、衣服摩擦所產生的觸覺,到強光、噪音、氣味、食物、藥物、心跳、腸道蠕動等身體感受的變化,嚴重的話,一點點小小的刺激都有可能引發患者極度的疼痛反應,使得患者連穿衣服、出門、社交都變得極為困難。

  簡而言之,如果將人體比喻為一座房子,那麼中樞神經系統就像是火警系統。正常情況下,火警系統能夠準確地偵測火災,發出警報、提醒危險正在發生。因為找出並消滅火源遠比關閉警報更緊迫,所以慢性疼痛就像極度敏感的火警系統,即使只是炒菜所散發出的油煙、生日蠟燭微弱的火苗,甚至沒有任何火源的狀況下,都可能誤觸警報,設想這樣子的生活該有多困難呢?這便是慢性疼痛患者每天所經歷的處境。

  正因為人體的奧妙,神經系統具有所謂的「神經可塑性」,也就是神經系統能夠根據外界的刺激或內在的因素,調整自己的結構和功能,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和需求。這原本是一個有益的機制,允許人們學習新事物、適應新環境、從受傷中恢復等。

  但是,當神經可塑性發生在疼痛的情境下,試圖保護身體免於傷害,卻會讓疼痛變得更強烈或更持久,最終形成慢性疼痛以及過度敏感的中樞神經系統,反而導致適應不良的結果。一旦患者因為長期疼痛影響心情、日常生活、睡眠、社交,停止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以及過度尋求醫療方面的診斷和治療,又或是依賴藥物、有害物質以緩解疼痛,如此負面的連鎖反應往往使得患者深陷於慢性疼痛的惡性循環中。

投影片11

  至於要如何改善慢性疼痛呢?且待下回分曉,馬上回來!不要走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您尚未登入,若您沒有帳號,請點此註冊,或點下方Google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