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雅婷臨床心理師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臨床心理科
吞嚥,是一個看似簡單卻精密的動作。我們每日進食、飲水,這些看似自然而然的行為,對某些人來說卻可能是令人恐懼、甚至無法完成的挑戰。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吞嚥困難(Dysphagia)並不只是單純的生理問題,背後更常藏有心理因素,如:焦慮、創傷或恐懼。而「生理回饋」(biofeedback)技術,正好在這條身心交錯的路上,搭起一座橋樑。

其實吞嚥障礙不只來自身體,心理也會讓你「吞不下去」。越來越多案例告訴我們,有些人雖無明顯的身體病灶,但就是無法順利吞嚥,這類情況稱為「心因性吞嚥困難」或「吞嚥恐懼症」(Phagophobia)。這種障礙可能與過往的創傷經驗、焦慮症、強迫症、甚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關。舉例來說:某嗆咳患者在經歷搶救後,變得畏懼吃固體食物;嚴重嘔吐患者,因過度擔憂食物汙染而無法下嚥;某口腔癌患者也因吞嚥疼痛,引發強烈情緒,內心反復煎熬而畏懼進食。這些患者可能會出現過度咀嚼、避免吃某些食物、甚至不敢吃東西等情形,長期下來,不只影響營養與健康,也影響社交生活與心理狀態。

針對這種類型的吞嚥困難患者,生理回饋是一種非侵入性的介入方式,透過儀器即時回傳身體的內部生理數據(如肌肉活動、壓力變化或呼吸頻率)給患者,讓他們「看到」自己身體的反應,這樣的即時視覺或聲音回饋,有助於學習與調整身體動作,進而改善功能。在吞嚥相關的生理回饋回饋指標包括:
- 呼吸訓練結合生理訊號回饋:訓練患者於呼氣階段進行吞嚥,提高安全性。
- 表面肌電圖(sEMG):測量吞嚥相關肌群的肌肉活動。
- 舌壓測量:用氣球裝置評估舌頭的力量與耐力。
- 視訊內視鏡:實時觀察吞嚥時咽部與喉部的動作。

依據過去研究,針對吞嚥功能的心理治療介入除了心理衛教之外,認知行為治療(CBT)也有效的介入方式之一。有研究使用生理回饋合併心理治療來協助患者打破「吞嚥→緊張→更吞不下」的惡性循環。另外,像是暴露治療(循序讓患者接觸恐懼食物)、肌肉放鬆訓練、催眠、自我覺察練習等,也都被證實能改善患者的進食困難。

而生理回饋在吞嚥困難患者上的臨床應用,除了心因性個案之外,也廣泛應用於真的結構上吞嚥困難的患者身上,例如:中風、頭頸癌、帕金森氏症等神經或結構性原因造成的吞嚥困難。在這些族群中,生理回饋能增加吞嚥相關肌肉的活動與協調性,藉以提升患者對吞嚥過程的控制力、幫助找出有效的吞嚥姿勢或技巧(如:門德爾松動作)、減少誤吸、並提升營養攝取與生活品質。研究告訴我們若利用生理回饋的方式來調整呼吸和吞嚥肌肉,可以更快重拾「吞嚥」的自信。

儘管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短期療效,仍有許多證據指出,生理回饋能加速吞嚥功能的恢復,有助於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併發症。未來更需針對不同病因、不同族群設計專屬的介入計畫,包括回饋的頻率、強度與配合的吞嚥運動。同時,也應整合心理介入與復健策略,讓「吃」不再是恐懼,而是日常中安心的享受,重新找回吞嚥的自在與尊嚴。
參考文獻
- Baijens, L. W. J., Koetsenruijter, K., & Pilz, W. (201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hagophobia: A review. Dysphagia, 28(2), 260–270.
- Barofsky, I., & Fontaine, K. R. (1998). Do psychogenic dysphagia patients have an eating disorder. Dysphagia, 13(1), 24–27
- Vaiman, M., Shoval, G., & Gavriel, H. (2008). The electrodiagnostic examination of psychogenic swallowing disorders. 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 265(6), 663–668.
- Evans, I. M., & Pechtel, P. (2011). Phagophobia: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a complex case involving fear of fear. Clinical Case Studies, 10(1), 37–52.
- Forbes, E., et al. (2022). Biofeedback Enabled CALM (BeCALM)—The feasibility of biofeedback on procedural anxiety during radiation therapy: Study protocol for a pilot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