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生理回饋於失眠非藥物治療之應用

文/ 李偉康臨床心理師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睡眠檢查中心
台灣生理與神經回饋學會 理事

  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長久以來,安眠藥被認為是唯一能夠解決失眠問題的方法,然而這個想法隨著睡眠醫學研究的發展,已經逐漸過時。事實上,近半個世紀以來,睡眠醫學的專家們已逐步發展出一套有效的失眠非藥物治療——「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且美國內科醫學會[1]、歐洲睡眠研究學會[2]、美國睡眠醫學會[3]等權威單位在回顧過往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療效研究後,正式將此治療列為一線治療,甚至強烈建議成人失眠患者接受此非藥物治療。

  近年來,生理回饋治療在失眠患者的應用,也逐漸受到研究者以及臨床專業人員的重視[4]。在過去兩年的臨床工作中,我嘗試將生理回饋治療與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整合,在此文章中,我將與大家分享,對於生理回饋於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應用的概念,也期待正經歷失眠困擾的你,能夠在緩解失眠困擾的方法上,有另一療效顯著的非藥物選擇。

睡與醒的迷思

  很多人常有一個迷思,睡與醒是「同一件事」,換句話說,「我理應不是睡就是醒」幾乎是大家都有的想法,也因為這樣,失眠患者經常對「雖然覺得自己很累了,但上了床就是睡不著」的狀況感到困惑。

  然而,在睡眠醫學的研究發現,在大腦的迴路上,睡覺與清醒實際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機轉[5],也因為如此,就算失眠患者已經感覺到自己很睏,但若處在自律神經過度激發的狀態(比如對於睡眠有過度的擔心與焦慮,促使自律神經激發),且此自律神經激發的狀態甚至超越了睏意的累積,就會出現 「雖然覺得自己很累了,但上了床就是睡不著」的情形。

  或許以翹翹板作為比喻,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如圖所示,「睡眠」與「清醒」分別在翹翹板的兩端,當「睡眠」的機轉較重、「清醒」的機轉較輕,就能夠形成「好眠」的結果(圖一);反若「睡眠」的機轉較輕,「清醒」的機轉較重,就會形成了「失眠」的結果(圖二)。

生理回饋治療的效果來自於降低清醒的機轉

  從前述的角度,生理回饋治療就能夠在降低清醒系統的過度激發上,予以非常有效的幫助。若以自律神經的角度來描述,失眠患者在睡前對於睡眠的焦慮與擔心,會誘發「交感神經」(也就是「戰或逃」機制)的活化,而在「副交感神經」沒有足夠抗衡能力的情況下,就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生理回饋治療,即透過呼吸訓練的心跳變異率數據即時回饋,協助失眠患者降低交感神經,或提升副交感神經的活化,甚至降低皮膚出汗程度、提升體溫等指標,讓自律神經達到平衡的狀態。當自律神經平衡,身體放鬆了,所累積的睡意也會隨之出現發揮效果(圖三)。失眠患者透過生理回饋數據,也能夠看到練習當下的成效,提升自我練習的自信。

  若您正經歷失眠的困擾,不如尋求熟悉生理回饋治療與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臨床專業人員之協助,讓自己重拾好眠。若您是對於「生理回饋在失眠非藥物治療應用」議題感興趣的臨床專業人員,不妨期待一下今年台灣生理與神經回饋學會所策劃的生理回饋工作坊喲!

參考文獻

  1. Qaseem, A., Kansagara, D., Forciea, M. A., Cooke, M., & Denberg, T. D. (2016). 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in adults: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5(2), 125-133.
  2. Riemann, D., Baglioni, C., Bassetti, C., Bjorvatn, B., Dolenc Groselj, L., Ellis, J. G., … & Spiegelhalder, K. (2017). European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somnia.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6(6), 675-700.
  3. Edinger, J. D., Arnedt, J. T., Bertisch, S. M., Carney, C. E., Harrington, J. J., Lichstein, K. L., … & Martin, J. L. (2021).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for 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in adults: an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17(2), 255-262.
  4. Melo, D. L. M., Carvalho, L. B. C., Prado, L. B. F., & Prado, G. F. (2019). Biofeedback therapies for chronic insom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 44(4), 259-269.
  5. Schwartz, J. R., & Roth, T. (2008). Neurophysiology of sleep and wakefulness: basic scienc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Current neuropharmacology, 6(4), 367-37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您尚未登入,若您沒有帳號,請點此註冊,或點下方Google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