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孤獨的心跳,有人聽見!─當生理回饋成為老年寂寞的解方

文/黃雅娟諮商心理師
松德精神科診所

  孤獨,是一種安靜的痛。對許多年長者而言,它不只是「沒有人陪」或「無人可談」,而是一種「即使身邊有人,心卻仍像荒蕪」的感受。它潛伏在生活的細節裡:洗好的碗盤無人共享、電視聲成了午後唯一的陪伴、兒孫視訊裡短短的問候成為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這些看似平凡的片刻,卻常讓人默默地感受到 — 心,好像越來越沉靜,也越來越遠。

02 2

  孤獨不僅是一種心理感受,也是一種身體狀態。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指出,孤獨是一種主觀經驗,源於感覺自己孤單,並對人際關係感到不滿足(APA, 2023)。當這樣的情緒長時間存在時,會在身體裡留下印記—例如血壓升高、心臟反應變遲鈍、發炎反應加劇,甚至影響自主神經的調節能力,讓心律變異減低(Brown et al, 2018)。孤獨,就像一種無聲的語言,透過心跳訴說著情緒的重量。

03 2

  在人生的晚年階段,這份孤獨更容易悄然降臨。家人或朋友的遷居、摯友的離世、罹患疾病以及體力的退化,種種因素讓社交互動的機會逐漸減少;而社會節奏的加快與生活圈的變遷,也讓人覺得自己「被落下」。這些變化交織成一種無形的疏離感,讓原本熟悉的日常出現空白與沉默。另一方面,為了方便照護與減輕子女負擔,許多長者選擇入住安養機構,這樣的安排能帶來安全與協助,但也可能因人際圈流失與環境轉換,而增添新的孤單與情緒隔閡。

04

  巴西學者 de Souza 等人(2022)以 32 位年長者為對象,探討「心律變異率生理回饋訓練」(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 HRV-BF)是否能緩解孤獨與憂鬱。研究採隨機分配設計,將年長者分為機構化與非機構化(仍住在社區者)兩組,並進一步以介入方式再分為心律變異率生理回饋訓練組和控制組(觀看中性的情緒圖片),每位參與者皆完成14次訓練(約4.5 週,每週練習3次,每次15分鐘),並於訓練前、後以及訓練後一個半月時進行追蹤。研究結果顯示,在非機構化組中,兩種介入於孤獨感和與他人的社交接觸上無顯著差異,但生理回饋組在憂鬱症狀和心律變異率指標(RMSSD, SDNN,pNN50, HF, SD1)均顯著改善,且改善效果可維持至追蹤時;在機構化組中,雖社交接觸指標未見差異,但生理回饋組於孤獨感和憂鬱症狀皆有下降,且改善同樣持續至追蹤階段。此結果顯示 HRV訓練不僅能減輕長者的憂鬱情緒,對機構中的長者亦能進一步緩解孤獨感。

005

  延續上述研究,de Souza 等人(2024)進一步探討孤獨是否會影響訓練後的成效維持。他們將 16 位平均 71.2 歲的長者依孤獨程度與機構化狀態分為「孤獨組」與「非孤獨組」,皆接受為期 4.5 週、共 14 次的 HRV 生理回饋訓練。結果發現,兩組在訓練後 HRV 指標皆有提升,但在停止訓練 4.5 週後,僅「非孤獨組」能維持改善。由此可見,孤獨可能干擾自主神經系統的調控,使訓練後的效益不容易維持。換言之,長期感到孤獨的年長者,雖能透過HRV訓練在短期內改善心律變異率的相關指標,但其身心調節力仍較脆弱,因此更需要持續練習,以強化身心的調節能力。

06

  綜合兩篇研究的發現,HRV 生理回饋訓練可透過穩定自主神經系統、促進放鬆與增進自我覺察,協助年長者在孤獨與社交隔離的處境中重新找回內在平衡,即使身處機構環境,只要透過持續進行簡單的呼吸與心律調節的練習,也能有效地逐漸減緩憂鬱和孤獨的感受。

  或許,我們都該重新理解「孤獨」——它並非需要被排除的負面情緒,而是一種溫柔的提醒,提醒我們放慢腳步,傾聽自己的心跳,並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重新與他人、與自己相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您尚未登入,若您沒有帳號,請點此註冊,或點下方Google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