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偉康臨床心理師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睡眠檢查中心
台灣生理與神經回饋學會 理事
很多臨床上的慢性失眠個案,經常有相同的症狀描述:「明明很累了,但是只要一躺到床上去,我的腦袋就不知道怎麼了,突然一直在轉,想睡都睡不著。」今天讓我來跟大家娓娓道來,這個症狀到底怎麼來的,又可以怎麼樣透過整合「生理回饋治療」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王牌來破除這個失眠魔咒。
床是用來睡覺的地方,不是天生就會的!
累了就躺上床睡覺,對於很多人而言,似乎是一件從來都不需要思考的事,但事實上,這並不是我們天生就會的,而是父母(或照顧者)教會我們的事!
當我們還是小寶寶的時候,累了就哭歡鬧,透過這種疲累訊號的覺察,爸爸媽媽就會知道我們累了,並把我們放到床上去睡覺。原本床這個對我們而言陌生且中性的物件,逐漸隨著父母反覆地配對,讓我們越來越清楚床就是一個可以休息睡覺的地方,長大後也自然而然累了就到床上去睡覺。
失眠後床變成了「打仗」的地方,導致想睡都睡不著!
當長大遇到壓力時,我們如果習慣躺在床上想事情或思考解決辦法等,且一旦這樣的行為持續性發生,就會逐漸把床原本與睡覺的連結破壞掉,而重新建立起床與想事情、睡不著的連結。
很多失眠個案常會說,「我上床感覺不是去睡覺,是去打仗的」,除了失眠久了之後對睡覺這件事就會有很多的焦慮外,這句話也恰巧說明了實際上身體在床上想事情、睡不著時所發生的改變─這裡面就牽涉到自律神經的活化。就如同大家所知道的,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戰逃)與副交感神經(休息),而我們在床上煩惱、想事情時,往往就會啟動交感神經的活化,進入戰逃模式,身體反覆在床上歷經這樣的模式便會逐漸形成連結,「上床不是去睡覺,而是去打仗」的狀態因此建立起來,上床後睡不著,腦袋一直在轉的症狀就發生了。
那要怎麼破解呢?
臨床上,當我遇到這類型主訴的個案,我就會整合「生理回饋治療」與「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王牌——刺激控制法(stimulus control therapy),來協助個案重建床與好眠之間連結。「生理回饋治療」的部分就是在治療室中,協助個案進行心跳變異率生理回饋的訓練,讓個案掌握平衡自律神經方法(比如呼吸練習)後,在睡前20分鐘進行練習,來調整自律神經的平衡。
此外,搭配著「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王牌(之所以稱為王牌,是因為研究發現眾多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技巧中,此方法療效最佳)——刺激控制法,執行原則如下:
- 床只留給睡覺(或性行為),不在床上做任何其他的事
- 睡不著15-20 分鐘,就離開床做靜態放鬆的事,或進行前述呼吸練習
- 感覺到睏了才可以再上床
- 假如上床後依舊睡不著,請重複前述3個步驟,直到睡著為止
- 無論前一晚睡得如何,固定時間起床
這幾年將「生理回饋治療」整合到「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臨床經驗發現,可以讓不少對於身體覺察較弱(也就是對於身體緊繃或放鬆的感覺較不敏感)的個案,透過即時生理訊號的回饋,更好地去掌握調整自律神經的方法,讓個案在睡前練習,也更能快速建立床和睡眠的連結,進而緩解失眠症狀。若您對目前失眠的症狀感到困擾,不如尋求專業人員(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透過非藥物的方法讓您重拾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