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景欽 編修/林宜美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
趕流行的文明病──憂鬱症
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已成為全世界最普遍流行的精神疾患之一,除了高的發生率之外,讓人變得脆弱、對生活不再燃起希望和熱情、在痛苦深淵出現自殺想法,才是它最恐怖之處。過去臨床治療常以藥物為第一線選擇,有些個案看了電影對開腦手術與電療產生畏懼而抗拒就醫,為減少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科學家將目光轉向非侵入性、少副作用的神經回饋治療(neurofeedback),神經科學家認為神經回饋治療可能是下一世代治療憂鬱症或輔助藥物治療的最佳選擇!
-
憂鬱症治療的新希望──神經回饋治療
神經回饋治療根據大腦可塑性理論發展而來,藉由提升或降低特定腦區在休息狀態下、或情緒狀態下的活化程度,進而改善大腦功能異常的現象。治療過程中會透過非侵入式腦波測量,將大腦活化程度轉換為可辨識的數值或圖形,治療師引導個案藉由嘗試錯誤(trial and error)的學習歷程,找出調節大腦活動的最佳方法,使大腦功能恢復正常。個案也需要積極配合治療師完成居家練習,將治療的正向效果轉移到日常生活情境。許多臨床研究已證實神經回饋治療可改善憂鬱症狀。
圖一、神經回饋治療的特性
雖然科學家對於神經回饋治療抱持十分正向的態度,部分學者認為仍需更多臨床實證研究支持神經回饋對憂鬱症的療效。本篇作者介紹神經回饋治療在憂鬱症的運用及未來建議,希望抛磚引玉吸引更多學者投入相關研究,加速神經回饋治療在憂鬱症的發展。
-
主題一:神經回饋檢驗憂鬱症的神經機制
過去學者透過功能性神經影像學的技術,觀察精神疾患的大腦功能異常現象。神經回饋治療可直接介入大腦神經活化程度,並觀察個案在治療後情緒與行為的變化,以證實精神疾患與某些大腦特殊神經機制有直接相關。
目前運用 | 1.以神經回饋定位憂鬱症的突顯網絡(salience network, SN)過度活化現象,並進行訓練。
2.以神經回饋治療教導憂鬱症高風險家庭的兒童,面對壓力情境時降低突顯網絡的活化,進而避免或延後憂鬱症的發病。 |
未來建議 | 檢驗神經回饋治療是否對有憂鬱症診斷的兒童之療效。 |
-
主題二:神經回饋治療改善憂鬱症之大腦神經連結異常
學者對憂鬱症大腦的功能性連結異常相當感興趣,如額頂葉低連結性與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過度連結的現象,治療師透過神經回饋治療,以改善上述神經功能連結之異常。
目前運用 | 1. 訓練憂鬱症在回憶正向自傳式記憶時,提升左杏仁核的活化程度,結果證實神經回饋治療能調節休息狀態下的功能性連結。
2. 以腦磁圖或結合腦波與功能性磁振造影測量神經連結來進行神經回饋。 |
未來建議 | 評估神經回饋治療對於神經連結異常的改善成效。 |
-
主題三:進行神經回饋治療前的神經功能衡鑑──機器學習
治療師進行神經回饋治療前必須定位功能異常的腦區,此過程又稱為「機器學習(mechanism learning)」,治療師可藉此擬定準確且有效的訓練計畫。步驟:
- 以不同儀器和研究方法來測量個案的大腦運作模式。
- 歸納出個案大腦運作的特殊性。
- 定位出功能異常的腦區。
目前運用 | 1. 辨識參與者是否為憂鬱症個案。
2. 預測參與者當下的情緒狀態。 |
未來建議 | 1. 以不同儀器進行機器學習,使資料更完整與準確。
2. 探討憂鬱症在認知與情緒作業的神經運作模式,進而改善大腦功能。 |
-
下個世代最具希望之憂鬱症研究與治療方案!
神經回饋治療為結合高科技電子儀器的心理治療模式,目前在研究與治療技術均相當新穎。上述三大主題的知識可使研究者與臨床治療師對憂鬱症的神經活動與功能更加認識。有了更多理論背景,神經回饋治療將成為下一代對抗憂鬱症的最佳武器!
參考文獻:
Sacchet, M. D., & Gotlib, I. H., (2016). Neurofeedback training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Expert Review of Neurotherapeutics. 16(9), 1003-1005.
小編註:此專欄介紹生理回饋與神經回饋在不同領域之應用,歡迎投稿與轉發/台灣生理與神經回饋學會(https://tabnblog.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