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亭君臨床心理師
禾好心理治療所
台灣生理與神經回饋學會 理事
在諮商室裡,我無數次聽見這樣的開場白:
「心理師,我的身體真的很不舒服,但卻沒有人可以告訴我,我到底怎麼了…」
這些帶著困惑與無助走進諮商室的個案,往往已經看遍各科、帶著滿手的檢查報告,卻仍找不到明確的「病因」。最終,可能是在某次門診的對話、或某次深夜焦慮的搜尋中,看到「自律神經失調」-這個帶來一線曙光的詞。
這二十年來,自律神經失調被廣泛地用來指稱這些無以名狀的病痛,雖不是醫學診斷系統裡的一個正式病名,但這種說不上來卻又讓人痛苦不堪的狀態,不是想太多,也不是神經質,而是一種的確存在、真切地困擾著許多人的「壓力疾病」。

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意即不受意識控制的神經系統,掌管著人體90%以上的身心活動,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組成,兩者像是油門與煞車相互作用,前者在壓力或危險時啟動「戰或逃」反應,後者則在放鬆時促進「休息與消化」。
當這套原本默默運作的自動調節系統,長期處在高壓、過勞、情緒壓抑或睡眠失調的狀態下,開始出現協調不良的情況,就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不但可能產生截然不同且各種排列組合的症狀,而且往往無法被現代醫療的先進技術所檢測、證實和解釋。
久而久之,身體的不適反而變成了自我懷疑的根源:「是不是我太敏感?想太多?還是在無病呻吟?」,但其實這些是身體不斷發出的求救訊號,也是在提醒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情緒狀態或許需要一些調整,我們的身心需要好好地被照顧。

根據調查,台灣有高達六成以上的精神科診所聲稱「自律神經失調」是其主要治療項目之一,可見這不只是少數人的問題,而是越來越多人共同的困擾與關注。
對醫療人員來說,這樣的「診斷」也許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一方面替代精神疾病的診斷、避免患者產生汙名化的感受,一方面也暗示潛在的生理─心理機制出了問題、指出下一步的治療方向。
但對真正身陷痛苦的患者而言,這個術語承載的是一種心裡意義上的落地感:「我的苦被看見了」、「我的痛是真實存在的」;同時,這樣的經歷也常常讓人產生身分認同的轉變:原本的自己,是全力以赴地在工作和生活著,但現在一切的節奏都被打亂,身體無法再照原本的方式運作,自己也不得不開始面對調整與改變。

雖然自律神經失調反映的是心理與情緒經驗在身體上的表現,但並不是要否認這些生理痛苦,僅歸因於心理問題,而是要慢下來,重新調整方向與速度、重新喚醒身體自主調節的能力。
同樣地,如果因為在病名裡獲得了安心,卻將生活的掌控權交出去,甚至是合理化逃避的理由,而忽略了去傾聽身體的原始語言,未能從中探索改變生活的可能性,那是非常可惜的。
因為,在「失調/不平衡」的另一端,是「調節/平衡」,代表著可逆、可改變的希望。也就是說,即使我們的身心無法避免地會受到外在壓力的影響,只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我們仍然可以試著做些什麼來「平衡它」。

所以,面對自律神經失調,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向開始,練習與身體重新建立連結:
- 習慣與身體對話:在高壓、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身體常常只能用不舒服的方式來爭取我們的注意,是在提醒我們需要暫停一下、放慢一點。可以在每天固定安排幾個時間點,來關照身體的狀況,像是午休吃完飯、下班回到家後或是睡覺前,問問自己:「我現在的呼吸是平穩舒服的嗎?身體哪裡緊繃?我可以如何照顧自己?」
- 打造讓身心安適的環境:一個讓自律神經可以慢下來的環境,並不一定很昂貴或很完美,從光線、聲音、味道、空氣、溫度等層面,我們都可以做一點小小的調整,像是調暗燈光、使用香氛、播放柔和音樂,來幫助身體進入副交感神經模式。
- 主動啟動修復模式:很多人常等到「累垮了、撐不住了」,才願意停下來休息,但修復不一定只能等它自動發生,我們也可以主動放慢。例如:找個安靜角落、坐下來做5分鐘的慢呼吸,或是每天安排10分鐘的修復時光,可以是散步、伸展或瑜珈。在這個時間只專心地做這一件事,身體會慢慢知道「我是安全的,我可以慢下來」。

「自律神經失調」這個標籤,並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它為痛苦提供了一個暫時性的框架,幫助我們安頓混亂的經驗,也讓我們有機會往內覺察、重新傾聽身體的語言,並尋找改變的可能。
也許此刻的你正困在那些說不上來的痛苦中,也許你已經努力了很久,卻還是不知道怎麼好起來。請別急著責怪自己,允許自己慢慢來,從現在起,你可以一點一滴,練習接住自己。而每一次你願意傾聽身體、靠近自己的當下,療癒,也正在悄悄展開。
參考文獻
- Chen, J. S. (2021). What is in a name? Autonomic imbalance and 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 in Taiwan.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43(4), 881-894.
- Chen, J. S. (2023). Neurasthenia and autonomic imbalance as minor diagnoses: Comparison, concept and implications. Social Theory & Health, 21(4), 337-353.
- Lin, Y. H., & Chen, T. Y. (2024). Cultural resonance and medical practic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test in Taiwanese psychiatry clinic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84, 111860.